高阳:宫闱搜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高阳:宫闱搜秘精美图片
》高阳:宫闱搜秘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高阳:宫闱搜秘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590979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0
  • 页数:224
  • 价格:28.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闲谈历史上有名的宫廷秘事: “斧声烛影”“朱三太子”“雍正夺嫡”…… 寥寥几笔的正史记载遮不住高阳的眼睛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斧声烛影”:宋太宗赵光义是否弑兄夺了皇位?“明宫大喋血发秘”:明成祖朱棣何以在晚年血洗后宫?“朱三太子”:困扰清朝皇帝多年的“明朝太子”孰真孰假?“雍正夺嫡”:雍正皇帝是否真改了传位诏书?……

正史往往对这些宫闱逸闻秘而不宣,因为常常关乎皇室的声誉;而民间说法、野史记载杂芜,难辨真伪。高阳抓住正史里的只言片语,又旁征博引,终于还原了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宫闱秘事的来龙去脉。


书籍目录:

[目录]

烛影斧声

华阳教主

明宫大喋血发秘

朱三太子

雍正夺嫡的真相

清圣祖如何解决他的皇位继承问题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高阳(1922-1992),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字雁冰,浙江杭州人,出身于钱塘望族。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巨匠,因其地位之高、受欢迎范围之广,素有“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说。

1940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因抗日战争影响未完成学业。战后考入杭州笕桥空军军官学校,并于1948年随校迁至台湾。1959年卸军职,投身报界。

1962年发表历史小说处女作《李娃》,一鸣惊人,此后著述不断,写下数十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历史小说。代表作有《李娃》《乾隆韵事》《红楼梦断》《慈禧全传》《胡雪岩》等。

高阳熟知历史掌故,凡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及民间传说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入小说之中,读来有很浓的临场感。他对历史兴亡、政治成败、宦海浮沉、社会万象、商业竞争等洞察幽微,写故事、写人情、写斗争,很少有人堪与比肩。著作问世几十年来风靡全球华人世界,多次再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烛影斧声》选段:

 

当时的事实是什么?细考史实及后人的评论,我认为赵家得天下的真相如下所述:

,“陈桥兵变”,出于太宗和赵普的密谋,太祖本人并无欺负柴氏孤儿寡妇的意思。

第二,太宗在策划“陈桥兵变”,推戴太祖做天子时,就已有了“兄终弟及”的打算,但他自己不便表示,所以由杜太后以母命做成“金匮之盟”——太宗“陈桥兵变”的密谋,杜太后和太祖的姑母大概都知道,只瞒着太祖一个人。

第三,太祖不愧孝悌,忠实地执行了“金匮之盟”。

第四,太宗即位后,有悔盟之意,赵普看出端倪,设计迎合,借以复登相位。

第五,德昭、德芳的死因可疑,而廷美获罪而死,则完全是赵普的阴谋。

第六,至此,“金匮之盟”中所约定的传位顺序,自然中断,太宗达到了传子的目的,而欺母、负兄、杀弟、逼侄的罪名,也就难逃于天地之间了。

由此更下一断语,烛影斧声,并无可疑,太宗所可訾议者,在后不在前。“金匮之盟”见于《宋史》“杜太后”、“赵普”等传。元修《宋史》,又修多本宋朝国史,则“金匮之盟”的始末,宋国史原已有记。既然国史有记载,知道的人自然不少,但宋人笔记中,几乎从未提到过有此盟约,而且也绝少谈到廷美、德昭、德芳的遗闻轶事,可知“金匮之盟”在当时是一大忌讳。

这个忌讳,易代以后,当然消失。哪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复成忌讳。《宋史》具在,真相大白,关于太宗得位的记载,明明《湘山野录》可信的成分多于《涑水记闻》,而毕沅著《续通鉴》,偏偏全采后者,只修正了一个小错误,把王继隆改为王继恩,因为有雍正夺嫡这一重公案,怕触犯时忌,引起文字狱,有灭门之祸。

如以为我这个说法武断,请再看一看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这部书对正史的疑义阙失,以及历朝史事中的特点,无不表而出之,独独于宋朝开国事迹,以及太祖一变传统,传位于弟而不传子这等大事,略而不记,这又是为了什么?

以司马温公的方正、毕秋帆的渊雅,所记或不可信,真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此体念,我要从史书的夹缝里,找出一些真相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件宫闱疑案的始末。

 

这话要从“陈桥兵变”谈起。五代十国这五六十年,是中国历混乱的一个时期。篡弑相寻,兵连祸结,军人骄横跋扈,往往以拥立主帅作为一种取富贵、得庇护的捷径。当周世宗柴荣崩后,七岁的幼主即位,是为恭帝。这年十一月,据报北汉勾结契丹兵,将从山西渡黄河南侵,于是遣“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领兵御敌。当时就有流言,说出兵之日,要拥立赵匡胤为天子。这在五代是不足为奇的事,但每逢这改朝换代的一天,士兵照例可以放抢,被称为“靖市”,所以稍微好一点的人家,也照例要逃一次难。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恭帝宗训元年的正月初三,大军出发,当夜宿开封以北的陈桥驿。那时的赵光义还未改名,叫赵匡义,是他哥哥手下的“供奉官都知”,相当于现代一个兵团的后勤主管;赵学究赵普是“归德军掌书记”,相当于参谋长了。这两个人“部分诸将,环列待旦”,星夜派人联络禁军指挥官石守信和王审琦。天亮时,赵匡义和赵普进帐报告,说将士们认为幼主根本不懂事,出死力破敌亦没有人知道,“不如先册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亦未为晚。

其时赵匡胤因为头一天夜里喝多了酒,残醉犹在,一时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起来一看,“将校已露刃列庭”,齐声说道:“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正在踌躇考虑时,一件黄袍已披到他身上,将校拜呼:“万岁!”接着,把他扶上了马,向南回城。

事出无奈,赵匡胤只好这样说:“你们贪富贵,立我为皇帝,如果听我的话,我接受,否则,我不干!”全体将校下马表示听命,于是相约:不得惊犯周太后和恭帝;不得欺凌大臣;不得抢掠扰民。遵命重赏,违命重罚。然后整队进城,接收了后周的政权。因为“归德军”驻宋州,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为建隆。

据《宋史》记载,“兵变”的起因是军次陈桥驿,部队里有个懂天文的人,名叫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是天命有归,因而起意,去报告赵匡义和赵普,然后如何如何。

这是有意用曲笔为赵匡义和赵普开脱,因为既是临时起意,一夕之间何来御用的黄袍?同时,所谓“北汉会契丹入寇”,根本就是一个假情报。清人查初白有诗:“千里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隐隐然指责赵匡胤居心不良,其实是冤枉了他。赵匡胤不但不知有其事,而且亦不乐为天子——后面将有说明,这里暂且不谈。

根据各种迹象来研判,我确信“陈桥兵变”出于赵普的策划,赵匡义的导演,甚至我还相信,杜太后和太祖的姑母,事先都是知道的。《宋史·后妃传》说:“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杜太后的态度,实在令人奇怪!照常情来推测,做父母的一旦听说儿子做了皇帝,绝不可能有如此从容镇静的反应。我的家乡有个真人实事的笑话:父子二人同赴春闱,榜发之夕,同榻不寐。先来了个报喜的,说是“少爷中了”,做儿子的慌忙下床,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光着脚就奔了出去。做父亲的心里觉得不是味道,便骂儿子:“得失小事,何用如此!”到了后半夜,又来了一个报喜的,说是“老爷中了”,这位老爷正下床方便,一听报喜的声音,顺手把溺壶往桌上一放,奔了出去打听消息。于是做儿子的反唇相讥,一面移去溺壶,一面笑着说道:“得失小事,何用如此!”

想想看,功名得失,尚且如此萦怀,何况傥来的一场大富贵。

《五代史》记梁太祖朱温破黄巢,为“宣武军节度使”,派人到萧县去奉迎他的母亲时,其母“惊喜泣下”;或者如清末醇亲王听说他的儿子载湉被指定继承皇位时,“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翁同龢亲述所见),倒也是正常的反应。总之,无论为喜为忧,当此时也,情绪绝不可能不激动。于此可知,杜太后对“点检作天子”在心理上早有准备,为了要给人一个事所必至、无足为奇的印象,来冲淡大局剧变的严重性,所以才出此矫情镇物的态度。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名家经典

高阳出身杭州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家学渊博,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教育;加之家中藏书颇丰,少年时期便博览群书。因为打下如此深厚基础,堪称博古通今的高阳,在历史与文化方面,都有一番深刻见解。自1962年出版以来,高阳的作品多次再版,风靡至今。张爱玲、木心、张大春、陈丹青、鹦鹉、二月河、马云、罗振宇……不同领域的文化名人,对高阳及其作品,均有很高的评价。

 

★高阳闲谈历史系列

观史书记载,蛛丝马迹;讲背后故事,滔滔不绝。

不同于高阳的历史小说著作,这个系列的六本书,风格偏向散文般的闲谈。谈官员从政,也谈名士报国;谈宫闱秘事,也谈吃喝享乐。

闲谈历史,高阳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他旁征博引,考据颇为严谨,且自成一派;偶有发散性的思维,亦出于小说家的天马行空,却又不失逻辑。

 

★《宫闱搜秘》:闲谈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宫闱秘事

宫禁深深,宫墙千仞,里面有多少不宜与外人道的秘史?关于这些事,各朝的正史语焉不详,民间的传说却不胫而走,延续至今,其中又有几分真几分假?

高阳透过正史的记载,多方考据,旁征博引,揭开了蒙在皇室上的历史面纱,对几个有名的宫闱秘事透彻剖析,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装帧精美,具有收藏价值

装帧设计兼具古典与现代感,经典雅致,鲜明亮丽;内文选用米色轻型纸,质地轻盈,适宜阅读。


媒体评论

高阳的小说我一直看。——张爱玲

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金庸

高阳的成就当世无双,甚至难以找到继承人。——张大春

他(木心)顶喜欢的台湾作家是高阳,借给我看,杨乃武小白菜之类。我读了说好,他很开心。——陈丹青

高阳的书,我是见一本买一本,买一本读一本。——二月河

高阳的文风温和细腻,徐徐道来,有贵族气象。——豆瓣阅读作者和菜头

写人情,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杨明


书籍介绍

“斧声烛影”:宋太宗赵光义是否弑兄夺了皇位?“明宫大喋血发秘”:明成祖朱棣何以在晚年血洗后宫?“朱三太子”:困扰清朝皇帝多年的“明朝太子”孰真孰假?“雍正夺嫡”:雍正皇帝是否真改了传位诏书?……

正史往往对这些宫闱逸闻秘而不宣,因为常常关乎皇室的声誉;而民间说法、野史记载杂芜,难辨真伪。高阳抓住正史里的只言片语,又旁征博引,终于还原了历史上几个有名的宫闱秘事的来龙去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在线转格式(247+)
  • 盗版少(560+)
  • 目录完整(423+)
  • 体验还行(466+)
  • 内容齐全(472+)
  • 五星好评(629+)
  • 二星好评(257+)
  • mobi(365+)
  • epub(581+)
  • 博大精深(470+)
  • 速度快(612+)
  • 已买(215+)
  • 差评少(574+)

下载评价

  • 网友 宓***莉: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冯***丽: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宫***玉:

    我说完了。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通***蕊: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訾***晴: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车***波: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相***儿: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詹***萍: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石***烟: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