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变态心理学精美图片
》变态心理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变态心理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052617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3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7.3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心理学入门级好书,中国现代美学泰斗朱光潜经典心理学代表作品


内容简介:

《变态心理学》,朱光潜先生是一位多方面的学问家,不仅在文学、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心理学方面也有过很深的研究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书包括《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及多篇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书中作者将各派学者的观点详尽罗列,不偏不倚,不轻下论断,只把一个众说纷纭的学科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思考,自主研判。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中国现代美学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历任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全国美学学会会长。

代表作包括《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谈美》《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主要译作包括《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朱光潜是中国学者中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人,是中国美学界权威,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变态心理学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变态心理学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变态心理学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从不同国家的不同分类开始,由远及近

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各个派别的主要观点和差异

深入浅出,*比教材有意思多了


书摘插图

变态心理学发达迟缓的原因 

变态心理学发达很迟,从它成为一种独立科学起,才不过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十八世纪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变态心理学的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追溯根源,我们一方面要归咎心理学,一方面也要归咎医学。

何以要归咎心理学呢?十九世纪以前的心理学家把意识看成心的全部,以为研究了意识就算尽了心理学之能事。意识只有自己的才可觉到,所以从前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完全限于自己的意识,他们所用的方法完全是内省。凡是内省所不能达到的一切被摈于心理学范围之外。首先被摈的自然是一切潜意识和隐意识的现象,其次就要轮到情感和本能,因为这些作用的真相是不能用内省察觉的。潜意识和隐意识完全除去了,本能和情感又被忽略过去了,变态心理学自然是无从发展。

何以要归咎医学呢?变态心理学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精神病的成因。十八、十九两世纪的医学随着当时科学的潮流偏重唯物主义,以为精神失常全是由于生理作用。本来身心相关的事实很容易惹起这种误会,例如视神经中枢损坏,视觉就要发生毛病;饮酒之后情感较为兴奋,用麻醉药之后,神经就要失其作用,这都是器官影响机能的明证。从前一般医生由此类推,以为精神病的来源也是神经系统上的损伤。依这样看来,精神病只是器官病(organic disorder)而不是心理病。要诊治精神病必先寻出神经系统上的损伤,把这损伤医好,精神病也自然消灭了。所以十九世纪的精神病医生特别致力于神经纤维以及脑筋分野的研究。他们想出许多奇妙方法把神经纤维染色之后放在显微镜下试验,研究脑筋某部管某种知觉,某部管某种运动。他们的注意都集中在生理方面,所以变态心理学没有人去过问。

精神病大半是机能病 

但是生理研究的结果颇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他们原来要替精神病寻出生理的基础,可是他们发现许多患精神病者在神经系统方面并没有什么损伤。例如眼睛瞎的人视神经可以安然无恙,患瘫痪麻木的人运动神经可以安然无恙。因此,现代多数精神病医生对于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发生一种强烈的反动。他们的结论与前一世纪医生的结论完全相反。前一世纪医生以为许多机能病(functional disorder)尽是器官病,现代医生以为许多器官病尽是机能病。所谓“机能病”就是不必有生理基础的心理病。现代医生不仅说精神病不是器官病而是机能病,并且说以前人所认为器官病的症候其实也还是机能失常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

现在我们可以举两个简单的例来说明: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本来居在乡镇,因为颇有一点资产,他的妇人劝他移居巴黎。他们于是到巴黎住在一个旅馆里。有一天他从外面回寓,发现他的妇人已卷款潜逃了。他的精神上受了大刺激,歇了十八个月不能说话,后来虽然恢复原状,可是每逢情感激动或疲倦时,仍然是一个哑子。如果因为他哑,便断定他的管喉舌的神经有损伤,何以他过了十八个月自然痊愈,而痊愈之后又复发作呢?再比如耶勒所诊治的男子,他患麻木,整天睡在床上不能行动。但是有一天晚上,他忽然跳下床来,开门逃出室外,很灵活地爬上屋顶。这是一种睡行症,他醒后双足仍然麻木,记不起梦中上屋顶的经过。如果因为他的双腿麻木,我们就断定他的运动神经有损伤,何以在睡眠中又能走路呢?由此类推,许多貌似器官病的症候,其病由都是心理的而不是生理的。

这个新发现就是近代变态心理学的发轫点。许多医生知道精神病是心理的损伤而不是生理的损伤,于是丢开神经纤维和脑筋分野的研究,而去研究心理的成因和心理的治疗法。早的心理的治疗法要推催眠术。

催眠术的略史 

催眠术起源于动物通磁术。通磁术的始祖是十八世纪奥国人麦西卯(Mesmer)。他以为人体中有一种类似磁气的液体,在全身周流。身体各部所含磁液能保持平衡时,就是健康的现象;如果某一部分所含磁液过多或过少,那就是失了平衡,其结果即为精神病。但是磁液是可流动传达的。所谓通磁术就是借接触和按摩,把磁液由甲体传到乙体,或是由同体中甲部传到乙部,取有余以补不足,使病人因恢复磁液的平衡而得痊愈。麦西卯行通磁术时,常摆一只满盛铁砂玻璃粉和水的木桶在治疗室的中央。病人围着木桶站着,各从桶盖孔中抽出一枝铁棍,拿来触身体上有病的部分。大家都守着一种神秘的静默,于是麦西卯持着铁棍绕桶游行,顺次以眼光注视病人,同时用铁棍触他一下或是用手在他身上按摩数过。这样通磁之后,病人常现一种迷狂状态。病的痊愈大半都在发狂之后。

我们略加考较,便可见出这种通磁术就是催眠术的雏形。病人经过通磁术而痊愈,其实是由于受了痊愈的暗示,并非是身体中有什么磁液恢复了平衡。后来有人发现受通磁治疗的人在迷狂状态中常发类似睡行症的举动,对于医生说的话都句句照办。例如医生告诉他现在是赴宴,他就相信自己确是在赴宴,和想象的座客作周旋。病人醒后对于这种经过便完全忘却。这个新发现就是催眠术的始基。

南锡派和巴黎派的争执

十九世纪中研究变态心理学的风气以法国为盛,前有南锡派和巴黎派的争执,后有新旧南锡派的交替,以及耶勒的发扬光大,都是以催眠术为出发点。

南锡派的首领为李厄波(Liébeault)和般含(Berheim),他们的大本营是法国南锡(Nancy)的大学和医院。这一派学者都以为催成的睡眠和天然睡眠无异,它的特点只在暗示。催眠者暗示一个观念,受催眠者毫不迟疑就把它接收过来实现于动作,于是有催眠状态。理论上的难点就在受催眠者如何接收暗示的观念一个问题。依南锡派学者说,观念都有发为动作的趋势。比如看赛跑时心里念着跑,脚就不由自主地走动起来,就是一个证据。通常观念何以不尽发为动作呢?因为我们脑中同时可存相反的观念,而器官却不能同时发相反的动作,平时脑中都有许多观念并存,彼此互相冲突,互相牵制,所以能直接实现于动作者甚少。但是如果注意力集中于某一观念上,把其他观念都挤到边缘意识之外,则该观念即可直接实现于动作。这种由观念直接变成的动作,通常叫做“念动的活动”(ideo-motor activity)。这种直接变为动作的不受其他观念牵制的观念,通常叫做“独一观念”(monoideism)。催眠状态就是在独一观念的心境之下所发生的“念动的活动”;换句话说,催眠状态是过度注意的结果,催眠者所暗示的观念压倒其他一切观念,不受任何牵制,所以能立刻变为动作。

南锡派之说如此,巴黎派却不以为然。这派的首领是夏柯(Charcot),它的大本营是巴黎沙白屈里哀医院(La Salpêtriere)。他们以为催眠状态是一种精神病症,只有患精神病的人可受催眠,所以催眠的主因不是暗示。

这种争辩虽似无关宏旨,对于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却有极大功劳。无论催眠状态是否为精神病症,而精神病症很类似催眠状态,却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此后学者研究精神病时,可用催眠的经验做比拟的根据。这是催眠术的研究对于变态心理学的一个大功劳。其次,精神病可用催眠暗示治疗,学者对于精神病是心理病不是器官病这个基本信仰也更加倚重。巴黎派和南锡派的分子全是医生,偏重实际治疗的功效,对于学理却不甚过问。到了耶勒(Janet)的手里,他才根据精神病治疗和催眠暗示的经验,建筑一种变态心理学出来。耶勒的学说可以说是集巴黎派和南锡派之大成。他本来是夏柯的徒弟,对于催眠状态为精神病征一说辩护甚力,应该算是巴黎派的嫡裔;但是他同时又采取“念动的活动”之说,所以和南锡派也有渊源。说粗略一点,近代变态心理学只有两大派:一派发源于法国,余波及于英、美,它的中心人物就是耶勒;一派发源于奥国及瑞士,它的中心人物是弗洛伊德。现在先撮要述耶勒的学说。

耶勒的学说 

耶勒派学说有三大要点:

一、念动的活动——这是法国心理学界一个极有势力的传统的思想,就是把“观念”的势力看得非常之大,以为观念如果不遇相冲突的观念去阻碍它,就可本自己的力量直接实现于动作。“念动的活动”是一种自动机式的反应,一触即发。一切精神病,一切心理的变态,都是这种机械的反应。病人心中都有一种“固定观念”(l’idée fixée),在生病时期,他的意识全部都被固定观念所占据,所以对于其他一切记忆和感觉都完全遗忽过去。耶勒诊过一个十九岁的女子。她在迷狂症发作时常叫喊道:“火呵!贼呵!路删来救我!”她醒过来之后,医生盘问她,她说平生既没有遭过火灾,又没遇过贼,至于路删更是漠不相识。但是后来据她的亲属报告,她从前当过婢女,夜间曾遇过贼人放火行劫,她被一位路删救出。那一次她受了惊吓,以后就得了迷狂症。贼放火行劫时被路删救出那一幅情景就成了固定观念,与其他观念不相联络。所以她在常态中只记得生平一切其他经验而记不起放火行劫的情景;在病态中她只能记得放火行劫的情景而记不起生平一切其他经验。

二、分裂作用(dissociation)——固定观念和寻常观念不能同时呈现于意识中,因为它们经过分裂作用。心中观念本来是繁复的,不过在心理健全时,它们经过综合作用形成完整系统,互相节制。所以健全人的一言一动都有整个的人格做背景。比如说,我心中本来储有“走路”一个观念而此时却在用心写字,“走路”的观念便不能实现于动作,因为这个观念与此时心理系统的全体相冲突,它受其他观念节制住了。变态心理的发生,就由于全体心理系统“分裂”开来,而某一观念成为固定观念,与其他观念不相节制。比如“走路”的观念分裂开来成为固定观念之后,在常态中记起其他观念便忘却“走路”的观念,所以有双腿麻木的现象,在变态中便只记得“走路”的观念而忘却其他观念,所以在不应走路时还是走路。这就是说,心理经过分裂作用之后,便有两重或多重的意识。原有心理系统全体(即健全时的记忆和知觉)为主意识,从主意识分裂开来而独立营生的固定观念则为副意识或潜意识。在同一时间之内,这两种意识不能并现,此出则彼没,所以彼此不能互相认识,互相节制。分裂作用愈剧烈,意识范围愈缩小,好比大家私细分,分之前虽富,分之后就变穷了。

三、心力的疲竭。分裂作用起于综合作用的失败,而综合作用的失败又起于心力的疲竭。心力的疲竭原因甚多,的是情感。情感之来就由于身临一种特殊环境,霎时间不能从容应付,心力于是无所归宿而泛滥横流,呈兴奋的状态。精神病的发生,所以往往在受强烈刺激、情感兴奋过度之后。治疗精神病有两个重要的原理:一个是防止心力过度消耗;一个是激动储蓄于各种本能中的“后备力”。心理也有一种经济,节流裕源应该同时并进。麦独孤批评耶勒时说这种主张近于自相矛盾。为节流起见,耶勒的治疗法注重休息和避免刺激;为裕源起见,他又主张刺激潜在的后备力。这是两个相反的方法,如何能并行不悖呢?

新南锡派 

新南锡派的首领为库维(E.Coué)。他是李厄波的学生,所以和旧南锡派有直接的渊源。他以卖药行医为业,本来也常使用催眠术。后来他发现暗示不必定要催眠,也不必定要有催眠者,于是丢开催眠术而代以“自暗示”。自暗示是一种实际治疗法,库维在世时曾风行一时,欧战发生时他所诊的病人一年中至一万五千人之多,其功效可想而知。这派的后起之劲要算鲍都文(Baudouen),曾经著过《暗示与自暗示》一书阐明自暗示的学理。他们对于南锡派的“念动的活动”这个基本信条还没有变更,所不同者旧南锡派注重他暗示,暗示的观念必由催眠者授给被催眠者;新南锡派注重自暗示,以为凡是观念都起于主者自己的心中,并不能从旁人心中传来,所以他暗示其实也还是自暗示。

英美派

(一)普林斯  英美派的思想和法国派很相近。美国方面重要的人物是普林斯(Morton Prince)。他也和耶勒一样,拿分裂作用作为解释精神变态的基本原理。不过耶勒以为分裂作用由于心力疲竭,而普林斯则以为它是由于排挤作用(inhibition)。两种相冲突的观念或情感不能同时并存,非甲排挤乙,即乙排挤甲。排挤作用在情感兴奋时进行为剧烈。例如发怒时全副精神都凝聚在一个对象上面,对于其他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怒把其他情感和观念都排挤去了。情感愈激烈,意识范围愈缩小,到极点时只有一个观念占住意识,其他都被排挤去。可是其他观念回到意识时,这一个固定观念也被排挤去。这就是精神病的特征。看这番话,我们可以见出普林斯的见解大致仍近于南锡派的“独一观念”说。

普林斯对于变态心理学的贡献在并存意识说。分裂开来的主意识和副意识,依耶勒的学说,是不能同时活动的。主意识上台,副意识就要下台,所以主意识出现时,副意识的经验便被遗忘;副意识出现时,主意识的经验便被遗忘。这两种意识完全是隔膜的,没有任何交通。如果同时有几个副意识,它们彼此的关系也是如此。普林斯以为不然。他以为分裂的意识可以同时活动,有时并且可以彼此相知觉,相记忆。这种同时活动而彼此有交通的意识叫做“并存意识”(co-consciousness)。他把潜意识分为并存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无意识”存于意识边缘之外,包含过去经验中可复现于意识的记忆和不可复现于记忆的生理的留痕。并存意识存于意识边缘,和中心意识相对。我们在任何时间所受的刺激都很多,而我们所能察觉到的却甚少。没有察觉到的刺激却有时能回到记忆。例如病人失去皮肤感觉时,用针刺激他,他完全没有感觉;可是在催眠中他却能回忆针刺的感觉。依普林斯说,针的刺激原来虽没有进主意识而却进了副意识,所以它能储为记忆。

(二)麦独孤  英国方面重要的人物是麦独孤(MeDougall)。他本来是一个经院派心理学家,近来也颇注意到变态心理。他的学说可以说是调和耶勒派和弗洛伊德派的。他一方面沿用耶勒派的分裂说,而同时又采取弗洛伊德的压抑说。他特别着重“动原说”(hormic theory),以为人类行为原动力是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理智,动作顺利于是生快感,动作不顺利于是生痛感。这种学说是和十八、十九两世纪盛行的“心理的享乐说”(Psychologic hedonism)相反的,因为“享乐说”倒果为因,以为趋乐避苦的目的在前面动作在后,动作是有理性的而不是冲动的。就着重“动原说”而言,麦独孤和耶勒处对敌地位,和弗洛伊德是同志。就攻击“享乐说”而言,麦独孤又和弗洛伊德处对敌地位,因为弗洛伊德的“快感原则”(详下文)就是“享乐说”的变形。

麦独孤的人格说是颇值得留意的。神经系统是无数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自成一单位,而所发动作却谐和统一,不至有无数相反的活动同时并行,就因为它们在机能方面先有一种综合(integration)。有些综合是先天的,由遗传得来的,这就是本能。诸本能相综合,于是有情操(sentiment);诸情操相综合,于是有人格。使诸情操相综合成为人格的是“自尊情操”(selfregarding sentiment);有自尊情操而后有自我理想,有生活目的。他拿军队的组织来比人格。在军队中下级军官服从中级军官,中级军官又服从上级军官,才有军纪可言。如果上级军官不能发号施令,则原来统一的军队便分散为无数独立的小团体。人格也是如此,如果综合诸情操的力量薄弱,诸情操也就分裂独立,于是有多重人格及精神病的现象。照这番话看来,麦独孤虽然极力抨击耶勒派的机械观,他自己实在也还是不能脱去耶勒派的窠臼。

弗洛伊德 

耶勒之外,近代变态心理学界的主要人物自然是弗洛伊德(S.Freud)。他的学说后当详述,现在只就其和耶勒派相异的地方略说一下。

耶勒是法国传统的理智派心理学的继承者,所以偏重观念的势力;弗洛伊德是德国意志哲学的继承者,所以偏重本能和情感。耶勒的主要原理是分裂作用;弗洛伊德的主要原理是压抑作用。压抑作用是本能和社会需要相冲突的结果。本能的欲望大半是和道德习俗不相容的,于是硬被意识压抑下去,形成隐意识。隐意识好比牢狱,凡是不道德的欲望都被幽囚在里面,不准和意识见面;意识也时时象站岗的警察防备它们逃脱出来。照这样看来,压抑作用的结果也还是耶勒所说的“分裂作用”。不过耶勒的分裂作用是心力疲竭的结果;弗洛伊德的压抑作用是两种心力相冲突的结果。被压抑的性欲的潜力不但没有减杀而且比从前还更活动,时时勾结类似的被压抑的成分,形成所谓“情意综”(complexes),不断地向意识界明侵暗犯。隐意识向意识明侵,于是乃有种种精神病;隐意识向意识暗犯,于是乃有梦和其他心理的变态。用个比喻来说,耶勒所见到的变态心理好比一个政治紊乱的国家,握权的元首倒塌之后,许多强藩都割据偏安起来了。同时间之内只有一个强藩可以盘据京都。他们力不相下,这个强藩把那个强藩驱逐下台,不久那个强藩又夺回原有根据地,这是常有的事。弗洛伊德所见到的变态心理好比两个势力相差甚微的敌国,乙被甲征服拘囚之后,仍然在秣马厉兵,预备夺回旧地,而甲也时时在戒备。两方都呈现很紧张的状态。

英文unconscious、德文Unbewuszten和法文inconscient这个名词易误解,学者入手即须分别清楚。这个词在日常语言中有一个意义,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又另有一个意义,绝不相同。日常语言中的unconscious可译为“无意识”,弗洛伊德所用的则应译为“隐意识”。“无意识”是指暂时不在意识界内的记忆以及不用意识支配的习惯动作和反射动作。“隐意识”是被压抑欲望的藏身之所。例如行路时双腿更动是无意识的动作而却不能谓为隐意识的动作;作梦是隐意识作用而却不能谓为无意识作用。隐意识是通常不易召回的带有痛感的记忆。通常容易召回的记忆,弗洛伊德称之为“前意识”(the preconscious)。法国派心理学者所用的sub- conscient应译为“潜意识”,它一方面不是“无意识”,因为在主意识失其作用时,它可以全盘回到意识界,例如催眠状态睡行症等等;一方面它又和弗洛伊德的“隐意识”有别,因为它和意识虽分裂而却不必处对敌的地位。普林斯所说的“并存意识”还是一种潜意识。潜意识和隐意识的分别极为重要。耶勒派和弗洛伊德派分道扬镳,就从这个界线出发。耶勒派偏重潜意识现象,统辖潜意识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分裂作用;弗洛伊德派偏重隐意识现象,统辖隐意识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压抑作用。

弗洛伊德在治疗方面的贡献是心理分析术,它的目的就在发掘隐意识的内容,把致病的情境召回到记忆中来,使淤积的潜力发泄之后不再作祟。

他有两个高足弟子:一个是荣格(C.G.Jung);一个是阿德勒(Adler)。通常人都把他们称为“后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者”。不过他们后来因为见解不同,都脱离弗洛伊德而独立门户了。


媒体评论

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

——朱自清

 

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对当时的我非常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去找朱光潜的书去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

——余光中

 

他对中外文学都有精湛的研究,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他的文笔又流利畅达,这也是学者中少有的。

——著名历史学家、作家、教育家、语言学家  季羡林

 

即便是阐述艰深费解的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也都是以极其晓畅通俗的笔调在和读者谈心。接触过他的人也同样感到,在生活中,他喜爱和朋友、学生随意交谈。亲切随和的谈心,汩汩地流入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中国作家协会委员、散文家  吴泰昌


前言

自序

近来我国研究心理学的风气很盛,而变态心理学一科至今还没有一部专书讨论,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因为就目前学术状况看来,许多科学和技艺离开变态心理学都不免是一大缺陷。例如以医为职业的人少不得要懂得精神病如何发生,如何治疗;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少不得要懂得儿童心理发展所常遇见的危险以及心理卫生;以法律为职业的人少不得要懂得罪人犯罪时精神是否错乱和一般犯罪的动机;研究社会学和民族学的人少不得要懂得神话的起源,以及宗教和“图腾”、“特怖”的关系;研究文艺的人少不得要懂得升华作用以及隐意识中的情欲生活。不但是学术专家,就是一般做父母的人也须明白儿童性欲发展的过程,才好设法避免“情意综”的形成与精神失常的种因。总而言之,凡是做人的人都要明白心理的危险,都要明白如何保持精神的健康,才可以替自己、替社会造幸福。所以研究变态心理学是一件急不容缓的事。

这部小册子的目的就在使一般人明了二十世纪一门极重要的科学。不过编者入手就感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像其他科学一样,变态心理学还是在生长,各家所采的观点不同,所得的学说也就彼此异趋,所以严格地说,目前就有许多变态心理学。编变态心理学的人究竟怎样办呢?就欧美所出版的变态心理学书籍看来,编述的方法可分三种:

一、自己是一位专家,有独到研究,于是专陈自己的学说,对于旁人的学说或加以批评,或简直置之不理。

二、自己虽然也是一个专家,可是并无独到研究,于是依附一位大师,专阐明他一家的学说,把旁人的学说也一齐抹煞。

三、自己是专家或不是专家,没有独到研究,于是搜罗诸家之说,凭己意取其精华熔冶于一炉,铸成一种教科书式的东西。

这部小册子的编者的学力薄弱,种编法自然不是他所能办得到的,第二种编法他以为过于武断,第三种编法他以为过于芜杂。所以他所采的编法又另是一种。他一方面想不偏重一家之言而抹煞一切其他的学说,而同时又想不勉强把性质不同的东西不分皂白地混在一起。他的的目的是在使读者明白变态心理学不是一堆死板的事实,也不是一堆腐朽的成见,而是一门正在生长的含有许多有趣问题的科学。

一般编教科书的人往往开头就下定义,这部小册子开头就是“历史的回溯”,用意就在使读者免去一般人对于科学的误解。“科学”的目的是在回答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疑问,要替一切事物寻出理由来。例如物体遇热就要膨胀,小孩子被火烧过指头以后就怕触火,这都是自然界的事实。这些事实何以要发生呢?它们的原因如何呢?结果如何呢?和其他事实的关系如何呢?这些问题都是科学所要解答的。这种解答通常叫做“学说”或“理论”(theory)。同是一个问题,答案可以随时代而异,可以随人而异。例如世界是从何而来的呢?神权时代的人们说它是上帝创造的,近代科学家说它是进化来的。进化的方法如何,说法又各不同。同是一个问题而有许多答案,同是一件事实而有许多解释,究竟谁是谁非呢?科学上的是非也是比较的而不是的。一个学说所能解释的事例愈多,愈能与人类全体知识相融贯,它的“是”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如果人类知识已经是完备了,世界中没有一件事物成为问题了,那么,每件事实都只能有一个“学说”,而每个学说也都是的真理。但是不幸得很,——同时也是幸运得很——人类知识并没有完备,许多问题还在待答案,许多事实还在待解释,所以已知事实的解释是否与未知事实相融贯,还在不可知之列。因此,假如同样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假如我们现在还不能拿已知事实证明某一个答案不合理,我们对于这许多答案便不应有所偏袒,说这个学说地“是”而那个学说地“非”。

同一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就是同类事实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科学。“科学”这个词严格说来,就要写成复数。例如完备的科学莫过于几何学。从前人都以为欧几里得几何学之外便无所谓几何学,近代学者才发现欧几里得不过是许多可能的几何学中的一种。几何学已如此,较幼稚的科学更不待言了。

因此,所谓“科学”有两大特点:,它的答案大半是假说,我们应该时时把它拿来和事实相参较,看它是否说得通,不应该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第二,它是有复数的,无论哪一种科学都不能挂“只此一家,谨防假冒”的招牌。一般人的误解就在没有明白这两点。所以教科书的编者都把每种科学当作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传授给学者,不消说得,开头是“定义”,收尾是“结论”。他们不知道,或者他们不要学者知道,在许多科学之中,“义”既未“定”,“论”也并未了“结”。

这种情形在心理学方面尤其显著。心理学还是一门很幼稚的科学。在这门科学中努力的人们不但答案各各不同,连问题也不一致;不但研究对象不同,连方法也没有一定。同是心理学家,有人要研究“心”,有人不要研究“心”;同是要研究“心”的心理学家,有人偏重知觉和观念,有人偏重情感和本能。出发点不同,所建筑起来的心理学也就五光十彩。假如你是重视目的论者,猛然打开行为派的著作,你会疑惑他们不是在谈心理;假如你是行为派,猛然打开完形派的著作,又觉得走进一个陌生的园地去了。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这个园地里也有许多的岐路,这就是说,同是一种现象,而解释它的学说往往因人而异。象上文所说,目前是有许多变态心理学的。它们既有多数,我们何以能专采一家之说呢?它们既各各不同,我们又何以能把它们都拉在一部书里呢?

为着要免除这两种困难,本编所以采取一种调和的办法。入手先作一个历史的研究,使学者放开眼光,先把这门科学的许多不同的观点看清楚;然后再列举几类重要的变态心理的事实,使学者自己权衡某类事实应以某家学说去解释较为精当。象这样办法,学者一方面可以明白变态心理学还是在生长,许多学说暂时可以并存不悖;一方面又能对于变态心理得到一种有系统的知识,知道它的问题何在,可以自己去作进一步的研究。凡是做学问,入手都要把门径先看清楚,这部小册子并无奢望,只想帮助读者认清门径。

这是本书编制法的一段不可少的辩护,现在再把“变态心理学”这个名词交代清楚:

从字面看,变态心理学好像是和常态心理学相对立的。许多心理学家也的确这样区分过,不过这很不合逻辑。任何人的心理都不免带有若干所谓“变态”的成分。比如做梦是常事,可受催眠暗示也是常事,而这些心理作用却属于变态心理学范围之内。从前所谓“心”是和“意识”为同义词,从前所谓常态心理学也专以研究意识作用为任务。据近代学者研究的结果,意识只占心的小部分,而心的大部分都为潜意识及隐意识。好比大海中浮着冰山,意识只是浮在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和隐意识却是没在水中的一大部分。变态心理学研究潜意识作用和隐意识作用,所以心理的较大的部分都落在它的范围里面。把较小的部分叫做常态,较大的部分叫做变态,未免颠倒轻重了。变态心理学家往往把一切心理作用——连意识作用也在内——都从变态心理学观点去解释得干干净净,好像是变态心理学之外就别无所谓心理学;而常态心理学家的态度则完全相反,凡是变态作用都被放在不议不论之列。这两种态度自然都有毛病。心是完整一贯的东西,其中常态的成分和变态的成分互相因依,我们不能把它们划成两个密不通风的区域。不能懂得常态心理决不能懂得变态心理,不能懂得变态心理也决不能懂得常态心理。从前研究常态心理学的人们大半是经院派的学者,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们大半是精神病医生,彼此不相闻问,所以常态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之间生出很大的隔阂。近代心理学的趋势是在把这种隔阂打破。我们一方面沿习惯用“变态心理学”的名词,一方面也莫要忘记它和常态心理学是不能分家的。

后,编者还有一句话要声明:在编本书之前,他曾写过一部《变态心理学派别》,本编有些地方在“派别”中剪取若干材料。不过两书编制方法完全不同,“派别”以作家为中心,本书以问题为中心,而且本书为时较后,对于前作有几点错误已更正过。

朱 光 潜

1930年8月写于斯特拉斯堡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章节完整(444+)
  • 五星好评(248+)
  • 值得购买(212+)
  • 少量广告(679+)
  • 一般般(301+)
  • 实惠(669+)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怡: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戈***玉:

    特别棒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冯***卉: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邱***洋: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温***欣: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汪***豪: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石***致: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利***巧: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晏***媛:

    够人性化!

  • 网友 谢***灵: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宫***玉:

    我说完了。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冷***洁:

    不错,用着很方便


随机推荐